衡东融媒7月8日讯(融媒体记者 刘炯)“黑乎乎、胖乎乎,壮得像牛,犟得更像牛!”说的正是洣水镇朗山村村支书陈少冬。被称为“犟牛”的陈少冬曾经是一名老兵,作战英勇,屡立战功;如今,退伍不褪色的他继续发扬军人的优秀品质,凭着一股“干扶贫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”的犟脾气带领全村群众奋战在“脱贫攻坚最前线”。
朗山村是我县省级贫困村之一,贫困户60户。早年间的一场大火让村里部分山林一夜之间“大变样”,看到那些光秃秃的山,陈少冬萌发通过生态种植带动当地乡亲一同致富的念头。面对困难,沉思许久的陈少冬不服输不畏难的犟劲又上来了。不管寒冬酷暑,不论刮风下雨,一有机会他就往县城跑,主动联系一些家乡贤达寻求合作机会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陈少冬凭着诚心和“不烂之舌”打动了衡东林馨农林公司老板龙乐建,双方一拍即合,采取立体式的生态种养模式打造朗山生态种养殖基地。
陈少冬说:“经过和林馨公司一起合作,发展苗木基地发展香猪还有土鸡鱼业,贫困户有20多户在这个基地就业,贫困户能够在门口赚到钱,平均每户人家薪资增加1000元以上。”
做好精准扶贫工作,深入的入户调查是前提。对任务繁重的村干部来说,入户调查是一件名副其实的“苦差事”,不仅要吃透上级各种扶贫政策,及时与行业部门对接,还要不定期逐户逐人去调查核实,挨骂得罪人是家常便饭。熟悉陈少冬的群众都知道,他不管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一个账本,里面详细记录了全村60户201名贫困户的基本情况,这个账本虽年久破旧,但饱含的却是他对贫困群众的浓浓真情。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,村里的苦差事一箩筐,但陈少冬却乐此不疲。”2017年,在朗山村至大托村道路加宽工程施工过程中,因需占用大托村的田地和林地,大托村村民不理解、不支持,集体阻工,陈少冬在施工工地搭棚子吃住了一个多月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耐心做好了村民解释安抚工作,最终促使项目顺利完工。
陈少冬说:“村里这个窄路加宽有3公里多,到组公路将近有四公里,有4处饮水安全井,喝水比较安全,危房改造有4户,异地搬迁有15户,贫困户住房是非常安全的,教育帮扶方面,我们经过和政府帮扶和村里面一起努力,有6个大学生贫困户子女已经顺利考上了大学。”
陈少冬的侄媳妇早年在深圳打工因意外去世,留下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孩,侄子陈定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小孩深感压力巨大,多次找到陈少冬要求评为贫困户却遭到拒绝。陈少冬对待这位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儿,宁愿自己出钱帮助侄子也不愿意违反政策。虽然得罪了自己的侄儿,但乡亲们却对“犟支书”陈少冬坚持原则,不搞特殊的做法纷纷竖起了大拇指。
2017年,贫困户刘安平不幸遭遇车祸,陈少冬将他送到医院还垫上医药费,为他办理入院手续,忙了一天一夜没有合眼。为了防止刘安平返贫,陈少冬又为他办理了残疾证和特困供养人员手续,争取了光伏发电项目。2019年,我县遭遇洪灾,贫困户苏金莲家后山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,陈少冬得知消息后顾不上转移自家物资,当即连夜冒着暴雨赶赴苏金莲家。他一边帮苏金莲转移物资,一边联系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安排挖掘机入场抢险。经过一天一夜连轴作战,没造成人员伤亡与次生灾害,苏金莲家的损失降到了最低,然而陈少冬自己家因为抢救不及时,洪水漫灌,损失达3万多元。
贫困户刘安平弟媳说:“现在一年享受有7000多块钱,还帮他办了小额信贷,生活暂时还是不成问题,非常感谢陈支书和曹主任。”
“好一个犟支书,犟得值啊!”在省市扶贫工作检查中,朗山村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。扶贫工作开展以来,“犟支书”陈少冬带领朗山村党员群众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。
陈少冬说:“目前朗山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、户户通电视网络,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了6400元,全村贫困户60户201人已经有56户193人顺利脱贫,剩下的4户8人在政策的帮扶下可以达到预期脱贫的目的,完全可以脱贫。”
责编:刘炯
来源:衡东融媒体中心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5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4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3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2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9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8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7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6日)
下载APP
分享到